5200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5200笔趣阁 > 超级能源强国 > 第三百六十一章 规模战

第三百六十一章 规模战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光是莫斯科前往15个加盟共和国的火车线路,就比欧洲15个国家的线路还要远,建设难度和资金需求,也高的令人难以置信。

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自70年代以来,就进入了入不敷出的状态,依靠出售石油和天然气过活。如果说,赫鲁晓夫时代,苏联还可以和美国进行全面竞争,那么,勃列日涅夫时代,只能说是军事辉煌下的苟延残喘……那个时候,中苏之间的政治论战此起彼伏,两国关系正常化都无从谈起,开往〖中〗国的国际列车虽然还存在,其实只是出于政治利益,双向空跑而已。

雅罗斯拉夫火车站的工人,也因此成为了最清闲的火车工人之一。

但在最近几年,雅罗斯拉夫火车站工人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因为来自〖中〗国的列车总是很有油水,带着大批的轻工产品,全是莫斯科最紧俏的,这些企业,大都允许允许火车工人低价购买一些产品,令雅罗斯拉夫火车站的工人赚到了不少钱。

虽然不能和苏联时代相提并论,但要是和邻居比起来的话,那好的就不是一星半点了。

“还有别的东西吗?”俄罗斯大妈忽然喊了起来,大概是看到皮鞋太多了。

记账的会计看向后方。

负责此事的五郎想了一下。命令道:“去把12号到16号车厢都打开。”

二舅家的老七灵活的像是猴子似的,两下跳上了车厢,拉开厚重的铁门,露出里面的商品。

老七读了大专以后,寻死觅活的不愿再读书了,老五没办法,就把他给带了出来。正好俄罗斯这边用人。

不过,老七和家里人的形象有点不同。老四老五都是肩宽体厚的雄壮身材,老七却长的瘦巴巴的。脱掉衣服,都能看出肋骨来。只是在性格上,老七仍然有着荆山人的作风。一点不因为到乱糟糟的前苏联而害怕,反而〖兴〗奋的厉害,不仅与认识的俄罗斯人打成一片,还以纯粹的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会了几十个俄语句子,比在学校里的精神头足的多。

这边上,俄罗斯人都涌到了新打开的车厢处。

只见12号和13号车厢里装满了鞋帽等衣物,14号车厢内则塞满了腊肠和熏肉,15号车厢里却是成箱的〖药〗品,16号车厢里是肥皂等日化产品……

苏联经济虽然瘫痪了。总算还是依着惯性在运行。以高价销售的产品,比卖到西方国家都划算。

有好几个铁路工人丢下皮鞋去选购其他产品,五郎也不在乎,只是让人收拾起来。

火车运输对他们的出口工作无比重要,因为苏联是一个大陆国家。港口和大城市的距离非常远,没有火车的话,物资根本无法运抵。因此,协调列车,保证这些车辆的安全和稳定,就成了五郎考虑的重要事情。为了让中苏火车能够加开列车。且正常运行,大华投入了相当的精力,甚至免费派遣技术人员来帮忙维护,优先挑选商品又算得了什么,这个价钱卖给火车工人,大华已经赚的钵满了。

混乱持续了30分钟,铁路工人才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卸货区。大型机械开始入场,四郎也把精力放在了早等在外面的小商贩身上。

此时的莫斯科,有实力的批商,财产也不超过1万美元,能拥有1000美元的商户就算是不小的了。这并不是说莫斯科没有有钱人了,只不过,俄罗斯本国的有钱人,宁愿捏着外汇等着物品降价,或者去低价购买工厂,却不会来做这些小买卖。

大量的购买者和少少的资金,就是〖中〗国商品买主的特色。有些商贩购买的数量甚至比不上铁路工人,但大华还是公平的接待他们。

一辆火车的物资,要用一天的时间,才能全部分完。少说有数千人买到了〖中〗国商品。

大华的翻译们也没闲着,每记下一笔帐,就会用俄语告诉对方:“欢迎你们贷款购买大华的产品,如果使用人民币的话,我们还会优惠三成。”

说的多了,总有人去银行,要求贷款人民币。

别看俄罗斯的金融崩溃了,但银行的业务并没有停止,尤其是贷款业务,做的更多了。因为银行也存着卢布呢。尤其是那些私人银行,他们的存款准备金也在贬值,那虽然也算是储户的钱,但是,如果储户的卢布都贬值了,银行又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

另一方面,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银行存款的利息也增加了。他们如果不想关门大吉,或者赔钱给储户,就必须想尽办法把钱贷出去,同时收取高额的利息,如今的年息已经涨到了100%,而且随着通货膨胀的比率还在上涨。

这种时间,贷款却是比平时更容易。

同样的一幕,几年前其实就在〖中〗国上演过。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国,也陷入了恶性通货膨胀中,银行给出了20%以上的高息,结果许多人不顾通货膨胀的影响,宁愿存钱到银行,并幻想,如果我有1万块钱,以后啥都不用干了,每年光吃利息就行了……至于本该划算的贷款,也因为银行的四处奔波,变的好像是不划算了,那个时间,想要贷款实在简单,而且是被银行求着贷款……

新生的俄罗斯,似乎在重演这些,所不同的是,他们的通货膨胀更严重,以至于令人绝望。

只有贩卖〖中〗国商品,或者有其他来钱方式的人,才会去银行贷款。这些未来的俄罗斯富豪们,在用实践证明眼光的重要性的同时,也令俄罗斯银行陷入两难境地。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