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的时候,参谋长郑捷把李云叫到他那里。相差了十几岁的两个人面对面坐着,年长的郑捷叹道:“两个师独立作战。你这设想可真不错。”
李云不觉得这话是赞赏,不管是同意或者不同意,进攻陕西的作战计划很快就会有最终决定。然而河北战役距离敲定还有很久的距离,郑捷以及负责作战的将领们非常烦心。李云一言不的等着郑捷继续往下说。
然而郑捷却沉默下来。沉默了四五分钟,李云说道:“如果参谋长没什么别的事情,我就告辞了。”
“等等。”郑捷不快的拒绝了李云的要求。说完之后他又沉默了两分钟,这才说道:“你觉得官家为什么不认同我们的两个计划?”
李云其实早就考虑过郑捷的疑问,他坦率的答道:“大概是因为你的计划里面没有考虑如何应对蒙古骑兵大兵团。”
“在黄河战役里面,蒙古骑兵大兵团作战很失败。”郑捷讲述着自己的理由。
“那不是蒙古骑兵大兵团的失败,而是官家率先限制住了蒙古骑兵大兵团作战的范围,逼着他们和我们决战!”李云立刻答道。
这几年里面,宋军里面不少人都在研究黄河战役。作为大宋建国以来斩获最大的战役,那过程令所有大宋军人都感到沉迷。李云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分析这场战役,看得出郑捷也尝试从这场全胜战役中吸取经验。
“我看你的计划里面是想象着蒙古人怎么打仗,而不是让蒙古人只剩下几个选择。我早两年也觉得官家是测算无疑,然而最近一年里面,我觉得官家不是算出蒙古人会干什么,而是知道天时地利之下,蒙古人还剩下多少选择。”李云从极高的层次来谈论获得的经验。
迄今为止宋军打过的规模最大的黄河战役,宋军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充分限制了蒙古军的行动。阿术元帅被洪水围困是意料之外的事情,但是用新黄河隔断山东与河北的蒙古军则是战略中计划好的局面。
自始至终,四万人的山东蒙古军都没能作为单方面的军团作战,当阿术元帅身亡之后,剩余的部队要么跑回山东,要么归于忽必烈直接指挥的兵团下。
忽必烈当时的注意力都被北归的黄河吸引,宋军的主动进攻直指忽必烈军粮囤积点滑县。为了阻止宋军的进攻,忽必烈只能采取正面与宋军决战的应对。如果他玩游击战,那就一定会先失落滑县。
赵官家在战前对此有过预测,失去了滑县的粮草,蒙古军骑兵就只能先撤退到后方。宋军就利用每隔30里建设的一个兵站为依托,和行军速度很慢的蒙古步军进行交战。沿途的村落根本没有足够的粮食供给给近十万步军,三天内,宋军就可以给缺粮的蒙古步军毁灭性打击。接着迎战蒙古骑兵大兵团。
“以我看来,你就是在抄袭黄河战役。只是把滑县改成大都。可两者根本不相同,就算是没有了大都,蒙古军就没有办法继续作战了不成?他们还有很大的空间。我觉得你那计划的后半段都是一厢情愿。”
听了李云说出这么苛刻的评价,郑捷脸色变得非常不好看。然而他神色变化一阵,最后说道:“你觉得按照计划前半段做不到一击致命么?”
“嗯。我觉得前半截都没办法一击致命。河北太大了,你看三分,官渡之战后,哪怕是歼灭了袁绍的主力,曹操也没有继续进兵,而是选择观望。直到袁家自己内讧,整个四分五裂,他才去拿下河北。想击破蒙古军,就一定得解决掉蒙古军的骑兵。”
听了这个谁都能想到的解释,郑捷烦躁的说道:“我当然明白。可是官家也不给我们讲该怎么做,我们把史书和兵书看了个遍。根本没有找到应对的手段。”
“我觉得官家未必是不给你们讲,而是官家自己也不知道。”李云给了郑捷一个解释。
“你说什么?”郑捷大惊。
“官家从来没学过骑兵,他自己也多次这么讲。他说他顶多懂得育种学,却不懂怎么大规模使用骑兵。不懂该怎么看骑兵。我觉得官家没说谎。”
“官家怎么会不懂!”郑捷还是没办法接受这个解释。整个新式宋军都是赵官家创立,经过黄河战役之后,众将都认为赵官家运筹帷幄,无所不能。质疑一个连黄河都能给堵上的人,宋军将领们真没有这个勇气。
李云能理解郑捷的想法。他原本也是以名将自居,认为自己善于打仗。黄河战役让他的自傲大受打击,最近一两年才逐渐重拾信心。便是如此,李云也明白天份的重要性。有天份的人更容易做出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一定不受结果导向引诱,而是最大限度的服从于规律本身。
看郑捷貌似陷入结果导向的泥淖,李云说道:“你若是不信,不妨直接问官家。”
“这可不行!”郑捷立刻反对。如果问官家是不是不懂,结果大概就是惹恼官家。
李云见郑捷这般态度,他只能说道:“若是不肯问官家,那你就自己瞎想吧。”
郑捷是中将,李云也是中将。军队里面职务虽然重要,但是同等级别的将领没理由就要对谁低头。虽然李云说的话不客气,郑捷也拿李云没办法。这场会面也就如此不欢而散。
之后两天,李云的计划得到了通过。唯一问题就是李云想尽早动进攻,最好能在大宋321年年末动进攻最好,理由是冬天可以有助于最大限度保留汉人。兵部希望能够在明年,也就是大宋322年4月后动进攻。理由是这就是适合战争的时间。兵部觉得12月进攻,很容易就造成太大的后勤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