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年27岁的陈昌林,九年前也即1919年,国术初成的他被族人推荐到吴大帅帐下。吴大帅是谁?吴大帅就是著名的吴佩孚,首让美国《时代》周刊杂志封面,被认为最有可能结束军阀混战,一统华夏之人物。
是时,吴大帅手下的兵正在急剧增多,吴大帅的势力也在急剧膨胀,仅仅到1920年12月,冯国璋病死,曹琨和吴佩孚便成了直系老大,而此后,吴佩孚便成了事实上的直系军事第一人。
阿昌林加入吴大帅手下,先是成了吴大帅手下警卫连一兵,后由于功夫出众,再加上身家清白,被推荐为吴佩孚贴身警卫之一。
1923年,吴大帅警卫部队扩编,由连变团,陈昌林摇身一边成了吴大帅手下警卫团1连连长,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北伐战争。
1926年,吴大帅的部队先后在汀四桥、贺胜桥战败,自此一蹶不振,1928年初,吴佩孚率残部逃至云雾山笠竹寺,是年5月邓锡侯部下师长罗泽洲包围笠竹寺,吴佩孚残部被缴械,陈昌林等人被缴械后,只得只得挥泪辞别大帅,带着十多个兄弟辗转上海另觅生路。
只是,因为打上了吴大帅的烙印,陈昌林等人在上海并不受欢迎,蒋民党的新派军人斥责他们是“旧军阀之帮凶”,连工厂里的工人都看不起他们,说他们是军阀混战的元凶……于是,才有众兄弟13人一起联袂闯南洋的事情发生。
在这个时代,作吴大帅手下的兵,算是幸事或不幸之事,难有人说清。因为华夏众人均知吴大帅著名的“四不原则”:第一,不纳妾;第二,不积金钱;第三,不留洋;第四,不走租界。
解释起来,不纳妾是指吴大帅提倡新生活新理念并以身作则;不积金钱,表示吴大帅正直不含鄙,不留洋是指不崇洋媚外,不走租界是指即便自己失势,也决不托庇在外国人的保护下生活。这四不原则,堪称华夏军人之第一,即便是民党的所谓政治家、军事家,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做到这一点。
因为摊着这样一个上官,所以陈昌林等人虽然还保持着军人的本色,但却没有什么资财供养自己及其家人。
陈昌林等人的本意并不是留在坤甸,而是要去雅加达或者新加坡城。只是,他们在坤甸逗留期间看到了南华公司的招聘启事。“安保”一词算是新词,但字面意义亦不难理解。
于是,有一名兄弟便提议问问,万一这家南华公怀招人比较多,而待遇又比较好,兄弟们也不一定远走他方,就在坤甸也不错。重要的一点,十三名兄弟能在一家公司工作,也算彼此有个照顾。而完全可以说,去其他公司,想要让别人一次性接下十三个人,似乎也比较难。
去南华公司留下的地址,自然是众兄弟一起去的。只是,到了南华公司之后,负责接待的人员简单地询问了这十三兄弟的情况后,就将其带入了一间密室。
接待的人说:“鉴于你们的特殊情况,我们有两种职业供各位选择,一种是加入四村民团,完全由华人组成的民团,可以继续享受战场生活,可以杀倭人杀土著;另外,则是你们在外面看到的招聘启事,我们也正在大量招人,你们要进入公司担任安保也完全可行。只是,我看各位年轻彪悍,故有此推荐。”
“不知这四村民团是什么组织,有多少人?”陈昌林不动声色地问了一句。
接待的人看了一眼陈昌林,“这位兄弟,一看你就是军官出身。这四村民团,是刚刚获得坤甸市政府批文的合法民团组织,目前编制是两百人,但因为四村的工业企业以及南华公司正在快速发展,所以这民团的规模,肯定是要扩大的。”
负责接待的人,正好是赵屠猴,以他的身份本来是用不着做这些的。只是,赵屠猴正在招聘部视察工作,见十几个有条有型的大汉走了起来,心头实然浮起了一种愿望:一定要把这些人留下,说不定长官最需要他们呢。
“两百人,能打退多少土著啊?”有一位兄弟似乎有点嫌弃民团的规模。
“两百人,确实不能打退多少土著。但是,仅凭我们团长一人,就一次歼灭了112名土著,当然,其中有10人属于倭国浪人。”
“你们团长那么厉害?”众人在上海呆过一段时间,也没少与倭国浪人发生冲突,自然知道这10名浪人的实力。
“算是吧。反正,这个民团,最初就是靠我们团长一人撑起来的。”赵屠猴故意平淡地说道。
“我们可不可以先去看看你们民团,然后再见见你们团长?”陈昌林想了想,说道。最青春的年华在战火硝烟里度过,他知道身边的这些兄弟,其实难以回到正常生活的人群中去,除了战争和杀人的本领外,什么也做不了,什么也不愿意学,万一这个民团,正是兄弟们所希望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