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5200笔趣阁 > 南洋抗战之铁血狂飙 > 第058章 起始目标,移民百万

第058章 起始目标,移民百万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难道万明不可以在西洋人中去招聘医生?这个,显然是不行的。这到不是万明要搞种族主义,而是因为保密的需要,毕竟,万明本人,以及南华医院本身,都有很多远超这个时代的理念与技术。

因为保密的需要,即便是华人医生,也不是见一个聘一个,而是要对其进行审查与考查,同时在成为南华医院的医护人员时,要与医院方面签订保密协议。

当仇鹰要从华夏大陆移民时,万明便找到仇鹰,要求仇鹰从大陆上引进一些医学人才。医学人才?仇鹰稍一思考就不难得出结论,此时的华夏,所谓医学人才,主要还是指中医人才。

“中医人才?”仇鹰没想到的是,万明竟然要求引进中医人才。

“首长,你该知道我是全科医生出身吧。所谓全科医生,自然不只是西医或中医,而是中西医结合,不,是所有医学理论与技能的结合。而且,就其理论方面,传统中医正是‘全科医学’的基础。”

“你的意思是,你的全科医生,不是外科、内科、儿科的那种全科,而是中医、西医、巫医、蒙医的‘全科’?”仇鹰惊讶地问道。

“首长,你的猜测非常正确。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有意思地加强西医与中医的整合与融合,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只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引进中医人才,比移民可以说要困难百倍。因为,中医人才,在华夏民间的地位一直很高,因为地位高,其收入自然也低不了,有恒产者有恒心,仇鹰实在是没有多少手段去动摇中医师的这种“恒心”。

或者,换句话说,仇鹰引进人才的办法非常多,但效果却不见得有多好。

不过,仇鹰最终还是完成了引进医学人才的目标,只是其过程特别艰苦罢了。最有效的方法:找到一些乡村中的中医世家,从其众多的子嗣中游说,同时许以厚利。

当然,“厚利”未必是真正的厚,因为中医师虽然在华夏的收入非常不错,但与西方的收入水平相比,还是相当低的。譬如此时的美国工人,日薪基本上在10美元左右了,也即每天收入在20大洋上下,但在华夏的乡村,一个中医师,一个月时间也未必能有如此收入。

独子独苗,传宗接代,非生死关头,谁也不愿意背井离乡,去承担未知的风险;而子嗣众多的中医世家,家业不愁没人继承,如果再诱之以利,事情往往可行。华夏人偏向于保守,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因为未知之利不足,只要利益足够,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就这样,有点闯劲的中医师开始横渡南洋,这些中医师,便成了每一艘移民船上的医疗顾问,还没离开华夏,就开始挣钱。而这一消息传播开来,自然是良性循环,那些处于观望之中的中医师,包括一些能识文断字的青壮,开始主动探索南洋之事,寻思是不是干脆下南洋去干个几年,挣下一笔家业再回来。

总之,南华在手段尽出后,移民的速度快了起来。最初每周一船大约千人,十月初就发展到每周两船两千人,而到了十二月初,则达到了每周四船四千人的规模。

每周四千人的移民规模,看起来很多,但实际上距离仇鹰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仇鹰征服的那片一千二百平方公里的土地,至少需要十二万人,即每平方公里100人才能勉强开发出来。

问题是,每平方公里百人,这是农业背景下,土地的合理承载,但城市呢?城市显然不是这样计算的。譬如后世的上海,6300平的土地,容纳了2500万人口,平均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为4000人左右。而众所周知,即便21世纪的上海,其崇明县1411平方公里的土地,也整体上还属于农业县。

“最少需要移民一百万人!”这是顾问委员会给出的保守数字。

徐嘉扬为此专门做了一个报告,报告洋洋百二十万言,或者说,这个报告是[X界]的人集体做出来的,因为他们都在报告中的各自熟悉的内容下面签了字,但是,这本报告的读者却只有一人,这个人就是仇鹰!

在这份名叫《南洋华人发展报告》中,其发展目标为“立国”,也即“南洋华人共和国”或“南洋华人联邦”。而一百万移民,则是西婆罗洲“自治”的前提。西婆罗洲华人自治,则是南洋华人建国的第一步。

当然,要自治,要建国,并不会如此简单。但一定数量的人口,特别是拥有较强向心力、凝聚力的人口,又是自治或独立的必不可少的要见。

而移民,自然不只是一个数量概念,它还有质量方面的要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