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上前一步,抱拳道:“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大人,珍重!”
李烈哈哈一笑,团团一礼,然后跃身上马,领着侍卫绝尘而去,只听一阵清越歌声飘来,久久不散: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烈知道,西北战事已经进入相持阶段,宋军其实并非没有进攻能力,凭借着先进的武器,完备的后勤系统,要保障六七万大军的后勤还是能够完成的,问题是他并不想现在就攻破西夏,从而失去和蒙古的缓冲,他要的是河套地区富饶的土地,还有强健的战马,夏州的失误导致了整个计划差点功亏一篑,实在侥幸,如果不是萧恒于危急关头及时赶到,可能现在已经是另一番光景了,虽然不能说会坏到哪里,却也很被动。现在的西夏皇帝一定心惊胆战吧!那就让他去慢慢担心去吧,李烈现在反而不急着议和,打得对方疼了,他们才会害怕,拖得越久,能够得到的利益也将越大,李烈绝对不会让四万将士的鲜血白白流淌。
李烈既然打定了这个主意,一路上便缓缓而行,一边游览山水风光,一面盘算着还是顺道去太平看一看,自从辛弃疾到太平州赴任,李烈还从来没去过那里,不知道陈彦东把马鞍山开发的怎么样了,应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了吧!
一路连行几日,李烈一行终于来到了六朝古都金陵,南宋时期这里名为建康,是南宋陪都,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自古“天下财富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南京又是十代都会,“衣冠文物盛于东南和都市大气之特色,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透露出几分儒雅之气,豪杰之风,斯文秀美,亢朗冲融。六朝古都,龙盘虎踞的南京,战略位置突出,而李烈最在乎的却是鼎鼎大名的十里秦淮了。
秦淮河河身宽阔,水源充沛,六朝以来一直都把它作为都城御敌、防洪的天然屏障以及对外交流的天然通道。从六朝时起,夫子庙一带的秦淮河畔己是商业居住之地。东晋以后便成为达官贵人的天堂,乌衣巷、朱雀街、桃叶渡等处,都是当时高门大族所居。此时秦淮河畔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秦淮河两岸,歌楼酒肆林立,河房水阁争奇斗艳,歌舞升平,河中舟船穿梭,游船画舫灯火通明,有十里珠帘之称,成为江南佳丽之地。秦淮河人烟稠密,金粉楼台,艳帜高举,笙歌人家,画舫凌波,桨声灯影构成一幅幅如梦如幻的畸形繁华,诠释出“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悲哀。
“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十里秦淮最美时实在夜色将临时,秋色夜里的十里秦淮,天空清澈湛蓝,月亮莲步姗姗,星星深意闪烁,夜莺低飞往返,淮女胭脂飘香,足以使南来北往的游人流连忘返。游船去去来来,周折其间,篷船相衔,篷灯联珠。谟歌弦管,腾腾如沸。船上的灯、岸上的灯,还有远处的月光,把十里秦淮染得昏眩迷离,仿佛笼上一层薄薄的光雾。河边的房,河中的船,水上的、河水里的,已分不清哪边才是真实的世界。船和水,在水面相接,仿佛陷入了长久的拥抱,灯和影,却像是月光下的树和雾里的花,给夜晚的秦淮河点起串串明珠。无论清晰与朦胧,都让人生出很多幽思来。金粉楼台,竹帘帷幔;画舫凌波,浆声灯影构成一幅如梦如幻的美景奇观。
李烈久久不语,半壁江山尽落他人之手,可这里却依然繁华如昔,醉生梦死,有谁想过国家的兴亡,百姓的苦难?想到这些,李烈嘴中充满苦涩,六朝金粉仿佛也一下子失了颜色,还是走吧!离开这里,或许有一天我会再来这里,到那时将会是怎样的光景呢?
本书首发于看书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