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作品?”秦起没听过这么一说,所以开口问道。
“是这样,新南威尔美术学院的艺术节虽然不会对每幅画有所评定,但却会在所有的参展作品中,选出十幅作品来以标榜这一年里新南威尔士美术学院的学子们的画技。”席方笑着解释了一句。
秦起点了点头,心里倒是想道,看来就是到了国外,也免不了争胜斗技这一块。同着方选等人走到大厅东南角的一个长回廊区后,方选说道:“就是这里了,趁着这十来分钟,我们就看看代表新南威尔士美术学院画子水平的作品都是怎样一个高度。”
席方、秦起也想瞅瞅这所谓的艺术节历年十大作品,到第一幅作品前时,便被震了一下,因为展现在他们眼前的可称得上一幅巨制油画了。
整幅油画大约有一扇窗户那么大,在学生中创作这样尺寸的作品,也真是相当难得了。画的主题是一幅风景图,是澳在利亚很有名的大堡礁,画幅描绘的是礁石、大海与蓝天相交的大堡礁一偶,相当漂亮,其用色特点很有伦勃朗的风格。
伦勃朗的用色特点,最主要的便是他通过巧妙配色而出现的奇异光影效果。在伦勃朗生活的时代,那时的画家为了显示人物的各个细节,在画面中更多的使用固有色,并使人物的各个部分都呈现在光照下。而伦勃朗却认为自己的作品既不是镜子,也不是窗口,而是某种客观存在;作品中的人物犹如置身剧场中,聚光灯只打在需要的部分,他的用色也因此形成鲜明的个性。
伦勃朗一般用浅色作底色,对各种颜料的混合进行了一些违反常规的试验,因而获得了极为微妙的效果。如《扮作花神的萨斯琪亚》,为了使整个画面带有奇妙而清爽的效果,他在暗灰而富于层次的底色上,使用在当时还很名贵的石青。其中,主角的腰带,在底色的映衬下闪现灼灼华彩,是整幅画的点睛之笔。他在油画色彩的使用上,将材料的特性发挥到极致,画面的效果将真实和虚化进行了变换。
对单方向光线照射和阴影魅力的偏爱,使伦勃朗放弃鲜艳的固有色,而且他在用色上强调色彩的补色对比。将面部以及少量人物部分呈现在光照下,剩下的部分笼罩在雾一般的灰色阴影中,对于画面的层次的成功处理,使画面少量的亮部和多变而丰富的暗部和灰部相映成趣。
伦勃朗中年以后的绘画,使用的色彩种类不多,常用的颜料有拿浦黄、大青(钴蓝)、赭石等,大多数的中间色调都是通过这几种颜色调配出来,偶尔在他的画中会使用到石青、朱砂等鲜艳的颜色。
在色彩之外,伦勃朗画面的半透明的暗部效果,和他使用的调色液有很大关系,他的调色液是浓树脂,这种组合的调色液粘稠而透明,而且能在几个小时内干涸。使用这种调色液可以获得不透明颜料与透明色并用的效果,他使不透明的颜料在光油透明色中产生流动的效果。
另外,伦勃朗绘画的色彩特点同他作肌底有很大的关系,在绷好的画布上覆盖骨胶之后,待骨胶干透之后,他就开始作底子了。
伦勃朗喜欢在作画之前作底子.而且十分讲究。17世纪的画家们对绘画的每一个步骤总是力求尽善尽美,伦勃朗在多数画中使用丹倍拉作底子,这是一种相当古老的绘画技巧,在14世纪的杨凡·艾克使用调色油作为绘画介质之前,画家们广泛使用这种技巧。伦勃朗主要是使用微带赭石颜色的棕色底子,用棕色底子而不用白色涂底色,因为画家作画时先画暗部再画亮部,作底子的目的,是为了能够画出明暗的素描轮廓。在《夜巡》中,伦勃朗通过纯粹的素描方法,以明暗对比塑造物体的立体感已达到逼真的极限。
在底子上画好素描明暗后,伦勃朗在类似略图的底子层上,使用调色油在暗部涂上半透明色或透明色,从而产生一种视觉灰色,主要目地是为了衬托亮部的效果。具体的做法是,在画面的暗部,他使用多层次的灰黄、红黄、红褐等纯度低的颜色调威尼斯松脂、玛蒂脂和晒稠油的混合配方,在技法上获得半透明颜料和透明色并用的效果,使不透明的颜料在光油透明色中产生流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