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5200笔趣阁 > 崛起1796 > 第313章 条约

第313章 条约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对于西方国家来说,中英双方签订的这份条约注定要引起轩然大波,可以想想的便是,接下来会不断有国家来北京要求缔结条约。

闭关锁国结束,对于全中国的商人来说都是一个契机,南方的大商人已经尝到了甜头,最近几年海贸蓬勃发展,商人们往往一年赚到的钱便超过了过去几年。

于此同时,中国的财政收入也节节攀高,到神武十一年的时候已经超过了六千万两白银。

有了更多的钱,高鸿信自然不会像大清一样拼命的盖园子,而是开始在全国普及义务教育制度。

高鸿信下旨全国6到18岁的少年必须接受至少五年的义务教育,如果入学时间少于五年,父母有罪,官府可以对其判处杖刑。

另外,如果有十八岁之上的青年想要学习,只需要缴纳一两银子便可以学习两年。

当然高鸿信也知道,中国地域广大根本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只能逐渐由繁华地带向着四周扩展。

为了这个义务教育计划,朝廷每年至少要投入一千万两白银,对此有很多官员都有意见,不过在高鸿信的强势之下,都被压了下来。

义务教育制度虽然推开了,可是对于科举制度,高鸿信还不打算动。

现在官员对于科举太过看中了,如果他一旦取消了科举那么,肯定会天下大乱。

科举制度虽然有不好的地方,但也有可取之处的。因此高鸿信打算按照自己的想法改造科举制度,不过这个过程会很漫长,也许十年,也许二十年。

首先,高鸿信废除了八股文制度,规定科举考试不再考八股。

然后着重提高了武举的地位,扩展了武举的考试内容,从单纯的比较武艺,考试兵法,变得更加的多样化。

此外,科举的科目也增加了许多,加重了对于格物致知学问的考察。

这些改革对于国家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但对于大多数的读书人来说却不同了,毕竟很多人从小开始便盯着八股文学习,如今一道旨意,便不考试八股文了,这些人怎么能不绝望。

不过总有心思通透的,绝望的人也大多是一些死读书的书呆子。

对于这些人高鸿信自然看不上眼,在高鸿信看来,如果连这么点挫折都不能面对,有怎么能担当大任。

十九世纪是风起云涌的时代,自然需要一些开拓性的人才,如果都是一些书呆子在朝堂之中,那么中国距离亡国已经不远了。

令高鸿信欣慰的是,现在他已经发现了很多的人才,像陶澍、应冠宇、彭浚、贺长龄、邓延桢、杜受田等人。

这些人在原本历史上便是封疆大吏级别的任务,能在历史上脱颖而出的人又怎么会是无能之辈,因此高鸿信对这些人都进行了考察,一旦确定才能不错,便会适当的时候对这些人一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差事,但是这些差事却很锻炼人。

另外,高鸿信也从原来大清投降的大臣中发现了很多的人才,像王鼎、曹振镛、戴均元等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