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生如夏花水云间
2015-05-03 作者: 芷陌
第67章 生如夏花水云间
(先网吧里补一章……对不住大家,太累太困。明日再补。)
大多数人不会处心积虑的造反。
只是逼上梁山,不得不反。
生活还有希望,百姓就不会主动的去造反。
在王闿运的眼里,王摩的发动群众是彻彻底底的失败。
百姓关心的是什么?
吃饱穿暖,仓廪足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所谓华夷大防,在当今天下百姓心中的分量,未必有吃一顿饱饭来得要紧。
王摩听了这话,深受震动。
军政府有如今的成就,是因为王家的粮草,是因为王家分田地,只有极少数是因为华夏大义。
如今,军政府,地不过六十里,民不足三万,兵微将寡,物产不丰。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效仿朱元璋的“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根本不可能。
要知道,当初朱元璋实施这个策略是有前提的。
凡是天下首倡的义军,鲜有好结果的。大多数事后都是后来者篡取胜利果实,这并不是没有原因。
因为,首倡的未必是准备充足的起义,都是临时被逼无奈的造反。
那真的是削竹为兵,揭竿为旗。而且,只是为了活命或者发泄怨恨戾气,很少有真正夺天下的方略和底气。
他们只是想着报仇,活命,将高官达人从宝座上拉下来,然后,换上自己去封妻荫子。
所以,一有点成就就得意忘形。
何况,首倡的必会遭到敌人最致命的打击,只能一直被动的挨打,很少有安心发展的时候。
想要起义成功,必须要有人顶在前面。
刘邦成功,项羽顶前面。刘秀成功,赤眉绿林顶前面。李渊成功,各路反王顶前面。朱元璋成功,红巾军等等顶在前面。
非但是有人顶在前面,自己还得兵精粮足地盘广,还得有外援。
朱元璋手下兵精将广就不说了,就拿后世的红军来说。
红军经营根据地难道就没有这些前提么?
将广不必说,兵精,红军最开始的起家军队,是国民革命军的军人,是农军战士。他们被教育过,有了思想觉悟不说,还经历过最黑暗最绝望的民国时代。
而现在的民众,还没有经历那些,他们愚昧,麻木不仁,他们饥饿。但他们还有清廷官府和民间乡绅的基本组织协调,他们还有继续愚昧麻木下去的资本。
红军有外援,军政府呢?
所谓外援,不是指外国的援助,而是外部的援助。根据地外部的援助是在根据地种田策略的重要组成。
如果没有势力同情支持根据地发展,没有情报物资支援根据地发展,所谓的种田建设根据地,就是个彻彻底底的笑话。
如今的军政府,窝在山沟沟里当盗匪,人才奇缺,外援少。只需要清廷调集军队卡死入山通道,断绝商路,军政府就会被活活困死。
何况,如今的清廷,装备超出军政府太多,论起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更不是后世的国民党能比的。
火炮,民团,火枪,排山倒海的人……军政府窝在这一隅之地真的挡得住?
王摩暗暗惭愧,自己好歹学过矛盾论,居然犯这种错误,真的是不应该啊!
满足不了这些前提,妄想学朱元璋的策略,只能画虎不成反类犬。
与其用时间去发动群众,不如学流寇裹挟群众,用行政和军事手段强制管理,强行改造。占据更大更广阔的地盘,建设核心根据地,防守游击根据地,锻炼队伍,这样,军政府才有成功的可能性。
在没有普及无线电有限电的当今时代,军政府只有闹大,闹得足够大,才能让天下反抗清廷的力量知道他们,才能挑动起华夷之争,让汉人地主乡绅势力选择未来。
否则,他们只会联系清廷,灭了自己这股小盗匪。湘军淮军不就是这样么?
要知道,仅仅保宁两县之地,就有团练数千人,要不是分布在各处,没有统一的指挥和协调,哪有如今军政府的安生日子过。
平均地权,除了满人权贵,就这些汉人地主乡绅损失最重。这种损失,难道能由嘴皮子弥补?
“为天下大计,我有几策献给主公。”王闿运不知不觉的改了口,而且,开始真心实意的给王摩出起了主意。
“半月据保宁,两月占全川,目前,军政府的一切行动应该以此为前提。”王闿运第一策就差点吓呆王摩。
“先生,你这也太敢想了吧!”王摩不敢置信的看着王闿运。“军政府目前有这样的能力么?”
“怎么没有?要是换了其他流寇,例如太平天国,有这四个月的时间,你看他们能做到何种地步。要知道,当年发匪可是在两月之间,先克武昌,再下江宁。便是金田举义之时,也迅速攻克县城州府。更不用说李闯黄巢等人。”王闿运意味深长的看了一眼王摩,“军政府民心可用,士卒用命,难道还比不上流寇?”
“你这是看不起我,还是看不起你自己?若是看不起我,老夫须得让你知道老夫文韬武略不是浪得虚名。若是看不起自己,那你我还是早日分道扬镳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