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秦国的流水线如何如何厉害,他们为什么发明了流水线,为什么又失传了。包括以前很多技术。
其实很简单的道理,时移势易,势穷则变。
文明之花,偶尔开放,大多数没有经受住考验而失传或隐没,都是被当时的环境给逼出来的,不仅仅是自然环境,还包括了人的因素。
秦国当时以一国之力,对抗东方六国,如果不是把这些东西算计到了极致,怎么能够完成?譬如当时做兵甲的,限期完成,还有质量要求。完不成直接杀,谁还不会想办法。流水线就是这么被逼出来的。许多东西,都是产生于偶然的灵光,然后逐渐完善。
但到了汉,修生养息,没这样的压力,并且,是以数倍于秦的人力物力去做类似的事情,谁还去学这些方法?不失传就怪了。
再加上战乱、天灾等多种因素,华夏文明的许多瑰宝,就是这样被活生生的给搞失传了。像《四库全书》**这种人为的,那就更不用说。
然后,他将《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算法统宗》、《瘟疫论》等能够找到的科技书籍,命人不停不计成本的刊印,散步到每个县,保证任何人想要查阅的时候,都能找到相应的书籍。
他自己带领几个课题小组,攻关包括水泥、玻璃、火药、火枪、火炮、军粮等各种技术课题。
而每设立一个课题,他都根据自己的预期,在《汉魂报》上写发布悬赏,比如,“连珠火铳”和“子母炮”,炼铁高炉技术、火药试制等等。
王摩会根据自己的记忆写出大概思路,可能存在过的记载,他希望能达到的效果,他会给出的悬赏。
比如连珠火铳,王摩就记得,是戴梓研发的。具体细节他也不清楚,但他描述了效果,就是连发子弹的火铳,要达到连发二十发以上。至于奖励,5000功勋点,加专利,加聘任为兵部装备厅武器研发司特约研究员,正五品待遇。
《汉魂报》十日一期,不仅在军政府发行,还会散到盟友甚至是清廷的势力范围去,而这上面的悬赏,对任何人都有效。
现在发行的数期,通过商人、星河卫、平城营发散出去,已经有至少一千余人次登记申领悬赏。
主要是商人和民间物资收集的悬赏,勘探矿产的悬赏,但里面也有不少关于科技发明的悬赏被人斩获。不少人甚至因此慕名而来,投奔军政府。比如刘汉那边的很多枪械修理员。
如果说,这阵子扩展最快,也是最累的是谁的话,那非书行的人不可。光是军政府的订单,就压得他们快喘不过气来。不但是三班倒开足工搞印刷,还大规模招募人员,招收学徒,扩建工坊。相关的造纸行业、油墨行业、木匠等,也是被逼的忙的头破血流。
军政府引进那么多的人口,还在不停的引,就是因为,缺人,缺劳动力。各个工坊、矿场,因为扩产扩建,需要大批的人手。而乡野,也因为青壮投军、做工,导致了大批的壮劳力缺失。
虽然盟友们很不仗义的丢过来许多老弱病残加上他们看不上的壮劳力。但是,这些人,十个顶一个壮劳力总顶的上吧。
可惜这样一来,粮食压力真的太大了。当然,从长远看,还是军政府占便宜。人口多是好事,人多,力量才大。
华夏人民历来勤劳,没事都会找事做。他们怕的不是事多,怕的是自己做了事,却得不到相应公平的回报。而野心家,就是试图不劳而获,或者获得远甚于公平回报的回报。
无论农民、工人、商人、官吏、军人还是其他什么人,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开始起异心。
而王摩在创造需要和保证相对公平这上面,花的力气最大。因为,他利用自己的见识,把握历史的轨迹,建立了一个另类的朝廷。
朝廷和政府,一脉相承,但也有些不同。这些不同,不仅仅是在名称和架构上,也体现在职能。
如果说,政府的职能是管理和服务的话,那么朝廷,作为封建集权的中枢,它的职能就不仅仅是管理和服务。
朝廷分为内廷,外廷,基本组成都可以称作是朝廷命官。朝廷和政府的区别,其实根本问题,就是道和德谁先谁后的问题。
朝廷,是德在道先。政府,是道在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