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这对儿瓷瓶总算该真的了吧?”王小野不死心地又问道。
“这回你可能蒙对了,这对儿瓷瓶确实像是宣德年间的东西。”易言上手看了一下,对王小野道。虽然噎鸣精魄到现在最多也只能鉴定出清代的东西,但是易言最近一直在学习,眼力确实有些长进了。
王小野眉开眼笑,拿着仔细欣赏了起来。
易言又看了看屋里的东西,香炉烛台、字画瓷器倒是不少,他伸手把玩了几件,微微皱了皱眉。外面摆的东西几乎全是假的,要说真东西,也只有桌上的那一对儿花瓶可能是了。
这老王头恐怕没那么简单,易言心中暗暗提高了警觉。
现在民间收藏已经形成一种风气,许多人都喜欢到乡下去淘宝贝,以为乡下人老实憨厚,尤其是偏远山村,农民家里的东西都可靠,可以去捡到大漏。
市井间也往往流传着许多故事:清代巡抚沈葆桢题字的木板,竟然被当做厕所门在用;一支青铜匕首竟然被当做门栓用了多年;腌酸菜的陶罐子竟然是汉代古董……故事中的主人翁无一不是捡漏发了财,这更吸引得许多古玩藏友和文物贩子纷纷开始了“上山下乡”运动。
其实因为来的人多了,再加上电视上也整天在播,乡里人也都知道了古董值钱,甚至有不少跟黑心古玩商勾结,专门设套引人上钩,在行内也叫“埋地雷”。
他正想着,忽然听见外面一阵车响,回头一看,只见一辆吉普停在了老王头门口。车上下来三个人,一个三十多岁的模样,长得精瘦,眼珠子滴溜溜乱转,显得十分精明。另一个四十多岁,微微有些胖,显得十分富态,还有一个年轻人,戴了副眼睛,斯斯文文的,看起来像是个秘书。
那精瘦的人和年轻人还没多大反应,那富态中年人离了车便蹲在地上,哇哇吐了起来。
易言几人看在眼里,都是嘿嘿一笑,看来愿意颠簸十几公里山路到杨店村来的,不止他们几个。
“李老板,您没事儿吧?”瘦子连忙拍着他的背道。
“呼——”那李老板埋着头也不说话,只是抬起了右手,旁边的年轻人连忙递上一张纸巾。李老板接过来擦了擦嘴,随着瘦子埋怨道:“四儿啊,你带的这地方也太远了,还非要开个吉普过来,这真是要了我的老命了。”
瘦子四儿连忙陪笑道:“出发前我不是跟您说了吗,路不是太好走。要是开着您的奔驰过来,那还不得把车磕坏了?好在咱们已经到了,一会儿看见宝贝,您就知道今天这罪没白受了。”
“算了算了。”李老板摆了摆手,“咱们去看看吧。”
四儿连忙在前面领着李老板进了老王头的家门,边走边喊道:“老王头,在家没?我带了老板来看东西了。”
三人进门,看见易言几个人,四儿笑着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
那年轻人一进门先找了把椅子,让李老板坐下来。
不一会儿,老王头用一条床单裹了一堆东西出来,就那么往地上一放。
古钱、玉器、紫砂壶、印章、天珠等一堆杂项物件顿时摊了一地。易言也不在意,蹲下身仔细看了起来。王小野见有外人在,就把花瓶放回到了原处,也没开口问。
“老王头,你上次的那尊佛像还在不?”四儿见老王头出来了就问道。
老王头点点头,打开门后的一个柜子,拿出了一尊珐琅彩的佛像。
那李老板眼睛一亮,拉开了正要伸手去接的年轻人,站起身来小心翼翼地捧在手上。
“李老板,佛像就在这儿了,我眼力不济,也不知当时看走眼没。您可是这当中的大行家,肯定不会打了眼的。”四儿一番话说得李老板满面春风,得意地笑了笑道:“那是当然。”
易言却听得暗暗一笑,四儿这番话连消带打,不仅让自己脱了身,还又捧得那李老板心情舒畅,倒是个能人。
李老板看了一会儿,似乎有些拿不准,便又把东西还给了老王头。四儿一看连忙道:“李老板是没看上?”
李老板嘿嘿笑了一下,没有说话,在屋子里四处溜达起来,似乎对屋里其他的东西很感兴趣的样子,看见易言蹲在地上看东西,只是扫了一眼便过去了。
看到那对花瓶时他眼睛一亮,于是装作仔细把玩的样子,把屋里的几件古董都看了看,当然也没漏过那对花瓶。
李老板又回到椅子上,笑着问老王头道:“你这佛像多少钱?”
王老头一直闷着头抽旱烟,这会儿才抬起头道:“八千块。”
“老哥儿,您这个价可不低。”李老板做出思考的样子。不一会儿,他拍了大腿道:“这样吧,您这个佛像八千我要了,但是得加上那对儿花瓶,我给您一万!”
本文来自看书网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