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介福说:“我最迟要在六三年十二月底之前,拿到六氟化铀。还有分离膜,也得拿到。”
刘杰就这样按照倒排计划的办法,一层一层往上追溯,从六氟化铀到四氟化铀,再到二氧化铀,从点火中子源到铀分离膜,一一让负责人列出了计划,把最后的期限都定好了。到这时候,他心里也基本有底了。在二机部党组会上,刘杰说:“按现在的工作进度,看来1964年响,问题不大。可是研制原子弹,不光是我们二机部的任务,它涉及到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900多家工厂,里面不可预知的因素太多。因此,我建议,我们给中央报:争取1964年,最迟1965年。”
钱三强同意这个计划。因为前面有道道难关,只要有一道攻不下,千军万马都会受阻,留点余地也好,更有把握。
1962年9月11日,二机部正式向中央提出了争取1964年,最迟在1965年,爆炸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两年规划”。这被称作二机部给中央正式立的军令状。
几天之后,罗瑞卿代表国防工办向中央政治局常委汇报了原子弹研制的情况,刘杰也参加了会议。毛泽东没有参加,会议是刘少奇主持的。刘少奇说,1964年能爆炸很好,如努力了还不行,1965年也是好的,但不努力就不对了。
后来担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的怀国模,当时参与了“两年规划”的制定。他接受采访时说,假如当时不下“两年规划”的决心,原子弹计划很有可能会拖延下来。为什么呢?因为很多工作确确实实有很多的未知数。你不要说别的,就青海那么大的工程,后来做大型爆轰试验,要没有两年规划的话,那再拖一年是肯定的,那工程太大了,李觉为了那个工程,费尽了心血。
这个时候,压力最大的人是刘杰。他回忆说,那时候时间特别紧,工作特别紧,心情特别紧。实际上,原子弹不光是一个专门的科学性的东西,它更多的还是一个大的工程问题,组织管理问题。他说:“领导者的责任就是要带领广大群众全身心地投入,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攻关夺隘,把计划变成现实。
1962年,刘杰一年累秃了头。
62.这件事请总理出面才行在国防科委办公大楼的一间会议室里,聂荣臻召集罗瑞卿、张爱萍、刘杰、刘西尧、钱三强、李觉、朱光亚等人研究了二机部的“两年规划”,他本人同意这个规划。他说:“现在主要是如何搞响的问题,采用什么办法都行,将来再考虑装到运载工具上的问题。我个人觉得,第一颗原子弹最好在1964年炸响,最好不要拖到1965年,因为1964年是建国15周年,有纪念意义。”
罗瑞卿也说:“当然是越快越好。”
刘杰说:“两年规划是我给中央立的军令状,实现不了,我上军事法庭都没话说。”
聂荣臻说:“以后,二机部的工作我亲自管。这军令状是你刘杰立的,也是我聂荣臻立的。”
之前,导弹那一摊聂荣臻管的多,原子弹这一摊,他管的较少,这里有体制上的原因,原子弹的事,二机部有时找国防工办,有时直接上报到周恩来那里。聂荣臻作为主管科技的副总理,他提出亲自管原子弹,也在情喇中。
聂荣臻给与会者透露了一个消息:根据他关于调整国防科委办公会议成员的提议,军委马上要任命张爱萍为国防科委常务副主任,同时他的副总长还兼着,但主要精力要放到两弹上。聂荣臻吩咐张爱萍,二机部需要的科学家、干部,由他来办。
刘杰拿出了一个126人的大名单,都是李觉要的中、高级专家,需要他们尽快到青海的研制基地工作。张爱萍说:“最难的是调人,你一下子就要126个专家,而且还要人家到青海去。”
刘杰和李觉都无奈地叹口气。聂荣臻说:“再难也要调,爱萍,请你尽快协调办理。”
李觉又提出,青海金银滩的核武器研制基地,必须加快施工进度,半年内必须完工,需要大量部队和施工人员。罗瑞卿是总参谋长,他表示,调部队的事,由他来办。聂荣臻指示刘西尧,二机部需要的设备、材料等问题,由他负责。聂荣臻还指示钱三强,由他负责技术上的协作问题。
安排完毕,聂荣臻问罗瑞卿,还有什么意见。罗瑞卿说,没有什么了,今天会议的情况,我马上向中央报告。顺便向各位通报,中印边界自卫反击作战就要打响了,连印度都敢挑衅我们,说明我们还不够强,中国需要原子弹!
众人表情沉重地点点头。
到这时候,中国的原子弹研制又迎来了一个重要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