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涌溪火青?还有……琴鱼!”
严四海听完一挑大拇指,惊叹道:“先生有眼力,不错,正是琴鱼茶!”
胡建民和凌天成好奇的盯着茶杯,只见杯中腾起团团绿雾,微微摇晃,绿雾散去,清澈的茶汤中,琴鱼们齐刷刷头朝上,尾朝下,嘴微张,眼圆睁,背鳍徐立,尾翼轻摇,随茶汤漾动,似在杯中游,精灵一样,甚至如闻有唼喋之声,堪称奇观。
拿起啜饮一口,压舌下稍稍含漱,只觉得醇和清香四散溢开,丝毫没有鱼的腥腻味。如此啜饮,有情有味,妙趣盎然,确非一般品茶可比拟。喝完茶后,再慢慢咀嚼泡开的鱼干,清甘咸鲜,茶香浓郁,味道饱满新奇。
“好茶!琴鱼?前所未见!”
严四海看着众人惊讶的表情,笑道:“从芜湖开车南去泾县琴溪,两个小时就到,可以在那里漂流,看竹海,吃农家乐,买很好的茶叶。”
“琴溪里产的一种小鱼,便叫琴鱼,虽只有小指头粗细,名气却够大,自古以来,一直与宣纸并称为泾县二绝。
“泾县位于黄山东北,峰峦如黛,林木深秀,每条溪都清澈透明,琴溪的水尤其轻盈浅碧,灵水出灵鱼。琴鱼虽为鱼,却从不做盘中佳肴,而以饮茶精品享有盛名。”
“旁近有隐雨岩,岩下有丹洞,深不可测。据说每至夜深人静之时,便可听到悠悠琴声随着淙淙水流传来,这便是琴高在抚琴,无数指头长的小鱼便随着动人琴音,自琴高台下丹洞旁近岩隙中源源而出。”
一番话更加引起众人好奇之心,闻一鸣举起杯,仔细打量着琴鱼,形状十分奇特,身不满寸,却是虎头凤尾,龙鳍蛇腹,重唇四鳃,眼如菜子,鳞呈银白,很是像缩微版的清道夫鱼和超缩微的四鳃鲈鱼。
严四海介绍道:“运气好时,站在清静的溪水边能觅到琴鱼身影。它吃东西时,嘴两旁稀疏的龙须时不时滑稽地抖动着,令人忍俊不禁。这些小东西也怪,一样绿树葱郁的清溪流水,它们却只衍生于琴高台上下数里路一段水域。”
“每年清明前后,琴鱼长肥并浮上水面上嬉戏,于是当地人便会准时捕捞。以特制的三角密网,从深涧中一点点耐心地往前划拨,赶鱼入网。如果此时你来到琴溪桥镇,就会看到一片繁忙景象。”
“只见琴溪桥两岸的村民持竹篓的、操篾篮的、张三角网的,更有挥锹筑坝的,在琴溪滩头张捕。还有那七八岁的小孩子,也会在浅滩上筑一条小坝,拦住水流,再在坝下掏出一条小沟,在沟中张开一张细密的网,坐待琴鱼落网。”
“平时沏茶时舍不得多放,逢年过节,才舍得作为杯中佳茗,招待上门的尊贵客人。当年北宋诗人梅尧臣曾写下不少诗赞美家乡的琴鱼。古有琴高者,骑鱼上碧天。小鳞随水至,三月满江边。”
严四海有些遗憾道:“因为味道十分鲜美,琴鱼早在唐代就被列为贡品,独为皇家享用,当地百姓岁岁都要捞制琴鱼送入官府,琴鱼茶便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直到今天,产量仍是无法突破,最多也就在两三百公斤左右。”
“能品到琴鱼茶,当是一件幸事。近年来每至春草萌绿的阳春三月,琴溪河东岸便红裳飞衣,游客如云,路一侧停满了车,许多人扛着长枪短炮纷纷跑来围观捕琴鱼,看制作琴鱼茶。”
“早些年泾县的朋友送琴鱼茶,都是装在做成工艺品的竹筒里,现在市场上又多了一种元宝竹篮的精美包装,提柄是一对竹根,很是精巧养眼。”
“但地头熟络的人,仍是喜欢直接钻到村民家中淘货。主人给你双手捧出的琴鱼干,色泽明洁,不焦不暗,放在嘴里一嚼,脆中带绵,满口淡淡幽香,隽永而悠长。”
“倘若能把话谈得深入,主人就将干鱼冲入玻璃杯中让你品尝,让客人亲眼见证琴鱼死而复生,摇尾游弋,如在戏水,口微张,有一种似笑非笑的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