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5200笔趣阁 > 大魏王侯 > 第一百八十七章 今天发个大章

第一百八十七章 今天发个大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这毫无疑问是一种光彩,一百五十个疯子冲进了重兵把守的参政府邸,大砍大杀,不仅有勇气,还得有非凡的战力。

眼前的郎卫充满敬畏的看着这些福建人,在此事之前,他们何曾把这些南方来的蛮子看在眼里?

现在他们隐隐明白,自己骄傲的东西未必有那么重要,郎官身份,天子近侍,那又怎样,身份地位有刘知远更高,更重要吗?

而徐子先,不仅叫人想到朱虚侯,也令人想到率百人夜袭曹营的甘宁,其凶猛勇悍的形象必能深入人心。

此事过后,怕是没有人再怀疑徐子先在南安以少击多,大败来犯海盗的战绩了。

而在宗室之中,徐子先的勇武形象也必能深入人心。

宗室中任武职官,考中武进士的人数并不少,但能创造出如徐子先眼下战绩的人却是一个也没有。

徐子先已经不需要做更多的事了,从某种角度来说,他算是迂回的完成了徐夏商对他的期盼和希望。

在马背上,徐子先若有所思。

战功,武力,还有文采,他已经获得了相当高的声望和认可,不管是普通的百姓和官绅,或是禁军将领,朝廷的文武官员和宗室,想来在此后都不会怀疑徐子先的文才武略,但宗室侯爵给人一种悍勇武夫的感觉并不算太好,真的在储位有缺的时候,人们潜意识里会害怕选出一个暴燥,冲动,悍勇和杀性太重的人,这样的天子比起庸懦无能的形象,更令人害怕和畏惧。

如果徐子先真的要走上另外一条道路,现在已经到了改变和扭转形象的时候了。

……

“这篇策文还真是有意思……”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苏颂贤弹着手中的策问,脸上的表情也是可堪玩味。

文进士考试在贡院,三千士子鱼贯而入,在贡院中要呆足三天。

武进士考试则是在讲武学堂的大校场,考弓马骑射。

但在考骑射之前,武进士也需要进入贡院一天,考策问。

经义和诗词,武进士就不需要再考了。

经义,策问,加诗赋,这个时代当然没有八股文,也没有朱子集注,考经义就是从四书五经中摘题,看的是士子对经义的掌握程度高低,文章不仅要华美,对经义的掌握更是得炉火纯青。

简单来说,得熟读那些儒家经典,然后阐述引自己的思考,行文流畅,词语华美,没有病句,错字,格式规范,字迹工整是最基本的,能通过解试到京师来考进士的,这都是最基本的标准,那些行文都有滞碍的,秀才也不一定得中,更不要说考中举人,通过解试,前来京师考试的士子们了。

主考官和考官们都需要在这些过了基本线的考卷中精中选精,挑出遣词造句最佳,字迹,格范最佳的成为荐本,然后推到天子案头。

进士照例归得天子勾选,任何一个进士都必须经过这一关,虽然要经过考官荐举,但中或不中,就是在天子的一念之间。

这就是大魏的祖制之一,没有什么座师,门生,进士们也没有什么考官老师,没有恩主,唯一的恩主,只能是大魏天子,当今皇帝。

策问则是问实务,给一个题目,由得考生自主挥。

这比考经义要难,不仅要文章华美,对国事还得有所关注,下笔要言之有物。

虽然肯定还是不免泛泛而谈,但亦是会有真知灼见。

本朝名相,从策问中一骑绝尘,引朝野瞩目的,大有人在。

经义寻常,还不会失去朝官资格,策问普通的,也就只能是三甲以下出身,起点就比较低,以从八品,正八品的低职做起,多半就是在地方州县迁转,这一辈子也不要想进入京师为朝官。

至于到五品以上,成为朝廷重臣,那就更是想也别想了。

策问要言之有物,不仅下笔成文要有章法,最重要的是平时注意收集邸抄信息,对朝廷大政有所了解,这才能言之有物。

这使得文武官员的家族子弟,那些世代官绅的大世家更容易叫子弟写出精采的策问来。

唐末时,有人抱怨宰相李德裕给世家子弟太多机会,李德裕就是反问,那些科举儒生,都是一笔好文章,但朝廷的典章制度,边郡地方情形,朝廷运作规矩,那些科举进士能如世家大族子弟娴熟否?

大魏不会断绝普通寒门子弟的上进之路,那些英才在有限的条件下一样能够成功。也不会刻意打压世家豪族,福建的昌文侯府,一门数十进士,就是在策问上占了大便宜。

最后才是诗词,与唐时重诗词的科举制度相比,大魏的诗词已经沦为第三样,纯粹是锦上添花之举,策问第一,经义第二,诗词第三,没有策问和经义打底子,诗词写的再好,也就适合青楼传唱,不妨去奉旨填词,走马章台,还是不要为官的好。

苏颂贤手中的策问便是徐子先手书,考过策问之后,二月初十这天,所有考武进士的都到了讲武堂校场。

徐子先是锁厅试,但只是解决了解试名额的问题,策问重兵法,弓马骑射都是与普通的武进士一样,只是在宗室上稍有优待。

只要合格的就能入选,若是稍微优秀一些,则必定能名列前茅。

“轻弓弩,重骑兵?”苏颂贤看看左右,有诸学士组成的考官团,虽然文人来考武进士的兵法策问,但在场的人都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

兵法策问和弓马骑射是两回事,在讲武堂考试时,还会考布阵,金鼓,旗帜,这些才是武将临阵的真本事。

兵法是将领之上的内容,其实际的操作性已经被证明了与实战的关连性不大,很多玄之又玄的兵法学说,多半是文人爱看,真正的将领喜欢的是武备志一类的实际操作性很强的兵书,对很多上古流传下来的兵法,也就是考策问用,考完了就丢在一旁,没有人去管了。

这倒是和文官们一样,考完经义,多年学习的四书五经也就丢开到脑后了,没有人会喜欢翻看,笔记,诗词歌赋,小说家言,这才是人们喜欢的东西。

就象是邸抄,不得不看,但真正喜欢看的还是各地的报纸和那些闲书。

“南安侯还真是敢说。”某学士兼群牧副使,相当在行,当下就不以为然的道:“重骑兵要得有马,前唐时马政出色,养马百万匹,本朝人口滋生,朝廷可用的牧场不及唐时十分之一,群牧司最少的一年,出战马才三百匹,还只供骑乘,根本不是合格的战马……就以福建的海岛来说,前唐就放牧战马,合格的才有几匹,还不是得用北方的战马往南边运?青唐马,不适合平原,蒙古马少而矮,西南马只能拉车,重骑兵,先得有马,没有马,怎么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