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5200笔趣阁 > 丹青妙手 > 第232章 糊墙画纸

第232章 糊墙画纸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可以说,在“光”这一元素的表现中,乔托是起了先驱者的作用,而随后的马萨乔则发展了透视法和明暗法,而达芬奇、拉斐尔更是把“平面散漫光”这一模式发展到了完美的境地,达芬奇创造了一种“渐隐法”的表现光的绘画技法,他将光影与画面中的造型透视、空间感和柔和的色彩有机地融合到一起,使“光影”的变化显得丰富、自然且美感十足,从而成了古典主义的用光典范。

再后来的提香,则在“平面散漫光”的基础上,提出了“集中光线”的模式,这一时期,光影成了绘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且光影与色彩的结合也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到17世纪的巴洛克艺术时期,则又开创了“聚集光”这一光影模式,他们运用浓厚的阴影和深暗的色调,使强烈的光线成了构图的中心,这些光影只照亮很小的一部分,如人物的面庞、衣服等等,其它的则融入到深暗的背景中,荷兰伦勃朗的“聚光法”、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的“酒窖光线法”和拉图尔的“烛光”都是这一时期很具代表的光影表现方式。在这一时期,光影开始了主观化的表达,揭示出了形而上的意蕴。

这之后,开始了西方画史中非常重要的“印象主义”,光影的主观性和真实性在这一时期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自然风景中真实的光影效果,也就是自然光,开始进入了画幅之中,而这也带来了那个时期最具风格的名之为“印象”的画风,也就是又称之为“外光派”的一个画学流派。

在最初里,“印象”这一个词绝非是对印象派画家的一个赞誉,而是对19世纪后半期的法国一批独立于官方学院派画家的嘲讽,这直接的起因则来源于莫奈1872年创作的一幅《印象:日出》的画作,这是一幅油画,描绘的是从远处观望阿弗乐港口晨雾中的日出景象,它在1874年3月25日开幕的印象派画家第一次联合展览会上展出,因为一位名叫勒鲁阿的评论家在随后的《喧噪》杂志上进行了毫不留情的嘲讽,称它“糊墙画纸也比这海景更完整”,以至于这幅画作陡然间名声鹊起,因为勒鲁阿戏谑地称这次展览为“印象主义的展览会”,莫奈本人也有“我所画的不过是印象而已”这样的句子,而这批年轻画家,当时也确实非常注重对描绘对象的最初印象,所以在印象派第三次联展时,这批画家干脆用“印象主义”作为了展览会的标题,而从那时起,印象主义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在绘画史中将完成属于它的一次绘画革命。

历史总是这样奇怪,你永远不知道,当你声嘶力竭地反对一个新生事物时,它不小心便把旧的、传统的东西淹盖过去了,勒鲁阿曾经称之为“糊墙画纸”的作品,现在已是不知要用多少张糊墙画纸才能买下的了。

而印象主义,在光影的丰富多彩、色彩的变化多端上,确实对光影绘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到它后面的后印象主义,则把把目光转向了内在心灵世界的表现,如塞尚的作品,便淡化了光影,而是注重用色块画刻画物体的形状结构,用色彩的冷暖来描绘物像的立体感,梵高则是使用大量纯色来造成色彩明亮又很有激情的画面效果。

从20世纪以来,光影已经完成了从一个附庸到独立元素这样身份的转变,现代光影的表达不再是“无光不生影,无影不生光”,而变成了“无光之光,无影之影”,光影的表现可以说是获得了相当自由的形式,如野兽派大师马蒂斯,他的作品便有意弱化了光线,而是彩用一组具有发光度的色彩,使画面形成鲜明的明暗对比,立体主义大师毕加索,则让光线变成了他表现画面构成及立体感的手段,所以,光影已经完成了它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处不在”这样一个转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