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烽火连三月
2015-05-03 作者: 芷陌
第120章 烽火连三月
我的朋友,这场该死的战争不能继续下去了——镇南关战役后,法国内阁垮台,一位有望接任首相的人如此对远东法军司令发报。
停战,只要保住体面,一切条件都可以谈——慈禧如此对李鸿章下诏。
镇南关虽然胜利了,然而,清廷的外交和战略形势实际上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第一,海战输了。
福建马尾船厂被砸了个稀巴烂,基地在江苏的南洋水师连不让法国人上台湾岛这件事都做不到。
这如何不让在京师的慈禧如坐针毡。万一法国人再北上,沿着当年旧事,从海陆进军,沿着大沽河打进天津,冲进北京,那怎么办!
第二,俄国和日本的异动。
日本在朝鲜的活动正在日益加紧。俄国人也再度对东北和朝鲜提出了要求。
如今,清廷的大军精华分为两部,一部在同法国人打仗,一部在拱卫京师沿线。万一法国人同俄国人或者日本人结盟,效仿当年英法联军一样。那事情真的大条了。
就是不结盟,俄国、日本或者其他国家趁火打劫,清廷也无力抗争。
所以,战争不能继续,更不能扩大。
第三,没钱了。
真的是财政崩溃。为了修颐和园,为了赔款,为了建水师,平定各种乱党,国库日益空虚。四川现在又乱了。可以预见,三到五年内,税收会降低至少四分之一。
哪来的钱打!
长痛不如短痛。为一个无关紧要的藩属国越南损失这么惨,已经够了。当年日本人占琉球不还是没有理会么。
第四,满汉权柄之争。
和法国人打架,是张之洞和李鸿章还有一堆汉臣的事情。他们整日发报,向朝廷要钱要粮,要扩军,要将更多的军队集中在南边去。
自太平天国之后,汉人督抚和朝中汉臣勾结,与满臣的争斗越来越激烈。以前汉臣言必称奴才,但现在,刘坤一却敢在奏折里只称臣,并且,私下同洋人谈条件。
而满朝满蒙出身的大臣,在才干和态度上偏偏不如汉臣,军队更是败坏到了极点。如果汉人督抚作反的话,那怎么办?
满臣最有能力的奕?被革除了一切职务,赋闲在家。后起之秀荣禄等人经验也不足以与汉臣争锋。
当真为了越南人的天下丢掉满人的天下么?
慈禧和满朝满蒙文武当然不会同意。有了这四大理由,她连下数道懿旨,要求和谈,停战撤军。
李鸿章也认为,“一时战胜,未必历久不败;一处战胜,未必各口皆守。”“当籍谅山一胜之威,与缔和约,则法人必不再妄求。”那就可以不割地赔款,得到“体面的和平”。否则,法国添兵再战,中国沿海各地防不胜防,特别是战争旷日持久,国家就会饷尽财竭,激起“大变”(指反清的人民起义),导致“全局败坏”,不可收拾。
而现在,四川大变已经开始。
所以,朝野都达成了共识,要和谈,要立即和谈。
清廷授权李鸿章请“洋顾问”、法国人赫德出面“调停”。赫德披上“和平使者”的外衣,一方面照顾清廷的“面子”;另一方面又满足法国的侵略要求。4月4日,赫德的代理人、英国人金登干居然代表清朝政府与法国总统授权的代表毕乐在巴黎签订了《中法议和草约》(即《巴黎停战协定》)。
根据停战条件,双方应商订细约。
四月七日,清朝政府下诏停战,命令前线清军立即停止战斗,按期撤军回国。官兵接到了停战、撤军的命令,莫不痛心疾首,“拔剑砍地,恨恨连声,”“痛哭太息之不己。”
冯子材、王德榜等前线将领对停战撤军表示“死不甘心”;请求给一年左右的时间,“诛议和之人,”振奋士气,统一事权,则“法可除,越可复,后患可免。”
然而,他们的“请战”,却遭到清朝政府的严厉申斥说:“冯、王若不乘胜即收,不惟全局败坏,且孤军深入,战事益无把握。”严令两广总督张之洞立刻电告各前线将领“如期停战撤兵,倘有违误,惟该督是问。”
条约签订后,在越南和法国人对峙的数万清军开始撤离,由张之洞统领,朝四川进发,接受刘坤一的调拨,限期剿贼。
由于战胜撤军和犒赏的问题,军士裹足不前,张之洞也说军心不振,士气不高,再逼担心逼反军士。加上刘坤一的奏折上提到与英国人的合约是两年破贼,不能触怒英国人。此事只能作罢。
但张之洞、冯子材等人被严加申饬,刘坤一更是被严厉警告,一定要将反贼大部控制在四川境内,否则,严惩不贷。
从4月下旬起,中法开始谈判细约。而各国公使和商人也开始频繁走动,调查法国人和清人的停战协约,更重要的是,插手清人内部的又一场叛乱。
“该死的,我不知道鞑靼人这是怎么了,但很明显,他们的统治基础非常薄弱。上帝保佑,让他们更乱些吧。不过,法国人不合理的要求是绝对不能接受的。而且,我们认为,各国在清人的地盘应该得到更多。”
这是一位俄国公使在各国使节照会时明确提出来的要求。
清人既然有打败法国人的能力,那么,证明他们一旦强大起来,还可以打败俄国人,德国人,英国人。甚至在伊犁,他们已经打退过一次俄国人。但这事是绝对不允许的。
趁他病要他命,断绝清国强大的可能,断绝下一次****的可能。
拿破仑皇帝曾经说过,华夏是一头沉睡的雄狮,一旦惊醒,世界要为之震惊。所以,每一个列强都明白,应该让这头雄狮彻底的沉睡过去。甚至连曾经的历朝藩属国日本都露出了獠牙,开始了在朝鲜的试探。
俄国人则开始和人讨论起瓜分势力范围的可能性。他们重新提出了对东北、西北、朝鲜、蒙古高原的各种领土和非领土要求。
英国人当然不同意,其他列强也不同意,但他们不同意的是俄国人占这么大好处。如果是自己占这么大好处的话,谁都同意。
“中国沿海各省虽已门户洞开,内地商埠则还不多;我们要求,为我们开辟更多的商埠,不仅分布在沿海和长江两岸,还要出现于内地和甘肃、新疆、蒙古、西藏等边远地区。”
“不,这不够,我们还要求铁路!”
“对,德国人已经取得了电报的铺设和专营权,英国人给护****提供了几百万的贷款,很多国家都从中获利,但是,这还不够,远远不够!”
洋人们叫嚣着,要求清政府给他们更多的利益,否则,他们不会善罢甘休。
而李鸿章与法国人的谈判也越来越困难,法国人虽然战败,但丝毫没有把自己当做战败国,甚至威胁再直接从殖民地或者本土组织大军,继续打。
国势日艰,清政府和民间也在反思出路在哪里。
在香港中央书院读书学习的孙文开始投身“少年中国党”,进行以改造中国为宗旨的政治宣传活动,发表抨击清政府的言论。他们被称为革命派。
太平天国起义后,十万大山留下了不少种子。而广东,位于和洋人接触的最前沿,受到的压迫和剥削最狠,思想也最为激进。广东的客家人和天地会更是敢打敢拼,一直筹划着武装革命。
他们的宗旨,或是反清复明,或是改造中国。但还处于理论探索阶段。
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某些人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希望以此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他们被称为洋务派。
满人奕?,汉人李鸿章、张之洞、沈葆桢、丁日昌等人就是洋务派的代表,从中央到地方,兴起了一系列的洋务运动。